道德经提到的虚拟货币_币圈百科_鼎鸿网

道德经提到的虚拟货币

angula 0
从另外一种角度,解读道德经第29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
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


夫物或行或随;或嘘或吹;或强或羸;或载或隳。


是以圣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



一、解析字义



会意兼形声字,本义是将肉放在案上。甲骨文的“将”字,左边是个竖起来的桌案形状,两个桌腿朝左,右边是“肉”字,代表将肉放置在桌案上面。金文的“将”,在右方“肉”字的下方又加上了两个“手”形,表示用手拿着肉,将它放在桌上。现在,“将”有“将来”、“将要”之义,还指“将军”。



会意字。从欠从谷。从欠,表示因欠缺而产生欲望;从谷,表示人的欲望如山谷般难以填满。欲字本义是欲望。



在古代战争中,胜利者常把打败一方的俘虏或战死者的耳朵割下。本义是“攻下”、“夺取”。引申为“拿”、“娶妻”等义。“娶妻”义后来写做“娶”。



天字最初的含义是头顶,人的头顶上面就是天。



指事字。下字由两横构成。上面较长的横画(有的字形上面一画带弧形)是地平线;下面较短的横画是指事符号。后来为了避免与“二”字相混,字形逐渐有所变。本义是地平线下。



而字的字形,像人的胡须下垂的样子。后来本义不存,多用于连词或代词。



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牵着大象,让它为人们干活。本义是作。



之字的字形,上面是一只脚,下面的横画表示出发的地方。本义是“往”、“到…去”。比如:《战国策》:“臣请为君之楚”。后多借为虚词。甲骨文有时通“又”、“有”。



形声学。口表意,其形像张开的口,表示开口自称;五表声。本义是我。



一个人睁大了眼睛看着前面,意思是“看见”。引申为“见解”、“见识”等。还用作助动词,表被动。“见”又是“现”的本字,如《战国策》:“图穷而匕首见。”



其是箕的本字。本义是“籁箕”。字的上端是簸箕的前部,中间交叉的笔画表示它是用竹条或柳条編成的。“其”字假借为虚词后,就另造“箕”字。



不是胚的本字。甲骨文的不字的横画表示地面;下面的须状线表示种子萌发时首先向地下生长的胚根。后来假借为丕、不和否。



字形像一只手拿到了“贝”。“贝”是古代的一种货币,表示珍贵的东西,所以就是“取得”、“获得”的意思。又有“贪得”义,如《论语》:“戒之在得”。



象形字。古文字形体像胎儿,表示胎儿已经成熟将要降生,怀胎已截止。本义怀孕截止。引申为停止。



会意字。从示(礻),其形像祭神的供桌;从申,其形像闪电,代表天神;申( shen )兼表声。本义是天神。



金文“器”字中间是一只狗,旁边有四个“口”。有四“口”的汉字多有“喧哗”义,因此推测“器”字为狺的初文。但本义早已不存,一般用于“器具”、“器官等义。



可字的字形由斧头和嘴巴组成,本义是许可,肯定的意思。如:《史记》中:“始皇可其议!”后来,可字引申出能够,适合,值得等含义。



古代用来洗漱的器具,变成了副词,表示同样。“也”是个象形字,本义为盥洗器物。金文中的“也”字,就像是古代的一种取水用的器物。这种器物和放在它下方的盘子结合在一起使用。在古文中,“也”字也引申为语气助词使用,放在句字末尾,作为疑问词或判断词使用。现在,该字常用作副词,表示同样、并行,如“你好,我也好”。



甲骨文“执”字十分清楚地表示这是一个人的双手被枷锁扣住的样子。字的本义是“拘捕”。如《左传》:“执邾悼公(邾国的君主),以其伐我(我国)故”。



“者”是“蔗”的本字。金文“者”字的上部是一棵茎叶俱全的甘蔗的样子,几个小点表示蔗汁;下部是“口”或“甘”。者字后来多作用虚词。又通“诸”,如《诅楚文》“者侯”。



甲骨文“败”字,像一只手拿着棍棒击打宝贵的“鼎”;金文把“鼎”旁换成“贝”。本义是“毁坏”。如《左传》:“涉河,侯车敗”。



从战国文字的字形,可以看出“失”字的字形像是“手”的下侧掉下一件物品来。本义是“失去”。但是后来的各种字体就难以看出其来由了。《易经》“王用三驱,失前禽。”



本义为“正”、“直”。《易经》“濡其首,有孚失是。”集解:“是,正也。”金文“是”字上部似是日晷之类跟太阳有关的事物;下部原是“止”(后变为“正”),表示循着正确的方向走。



以字是耜( si )的初文。“耜”是古代农具“耒”下端铲土的部分。由使用农具而训“用”、“使用”。《论语》:“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”意思是不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。



原来指“聪明的人”;后来指“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”。字形由“人”、“耳”、“ロ”组成,表示这是一个耳聪口敏的人。古文“圣”、“听”是同一个字。



象形字。甲骨文和金文“人”字像一个侧立的人形,这个人还向前伸出了一只手。



无字的繁体形式为無,是“舞”的初文,本义为跳舞,是一个象形字。在甲骨文中,其字形很像人执牛尾跳舞的样子。后来,“無”简化为“无”,意思是没有,而表示“跳舞”之义时则由“舞”代替。



故字,会意字。从古(旧事、陈迹),从支(驱使),古兼表声,表示旧事、陈迹得以流传必有原因。故字本义是原因。



字形是一个正面直立的人形,头部有一短横,表示男子成年之后用簪子把头发束起来。本义是“成年的男子”。引申为“已婚的男子”。



物字的本义是牛用农具在耕地的形状。



会意字。从口(城),从一(疆界),从戈,表示以戈守卫城池。或和国是古今字。本义是邦国,疆域。后来借指某人,有的。



甲骨文的字形很明显是一个十字路口,本义是“路”。《诗经》“遵(沿着)彼微行(小路)”。后来多用于“行走”义。



形声字。辶表意,篆书之形像路(彳)和脚(止),表示跟从;隋( sui )表声,隋有坠义,坠是自上而下落,表示随是自后向前跟。声旁简化。本义是跟从。



形声字。口表意,其形像张开的口,表示张口吐气;虚表声,虚作空解,表示气吐出后口腹为空,又表示吐气之声如虚。本义是慢慢吐气。



吹字由“口”、“欠”两部分组成。“欠”是“打呵欠”的意思。为了表示“合口出气”义,就再加上“口”旁。又有“以气拂物”义,如《诗经》:“风其吹女”。



“强”字本义是一种米虫,是一个会意字。其古文字形右下方像一条虫的形状,说明“强”最初与虫有关;左边和右上方组成一个“弘”字,“弘”有大的意思,这里是说这种米虫数量众多。后来,“强”的这一本义渐渐消失不用,借指为健壮有力,还常指内心的坚强。



形声字。从羊,本义:瘦弱、虚弱。



本义是“装载”。字由“车”(表义)和偏旁(表声)构成。《易经》:“大车以载。”引申为“承受”、“担负”、“放置”等义。又作“记录”、“年岁”义,如“载人史册”、“三年五载”。



本义:毁坏、损毁。



字的上部是一个人形,下面是古人所住的洞穴的出口,表示“离开”的意思。这就是“去”字的本义。例如“去国”就是“离开本国”。



本义是“过分安乐”。金文“甚”字的上部是“甘”(甜);下部是一个盛着食物的大勺。《老子》:“是以圣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”后引申为“厉害”、“过分”、“超过”、“很”等义。



形声字。大表意,表示大肆花费钱财;者表声,者有奢多意,表示大肆铺张,过多花费为奢。本义是奢侈。



本义是“洗濯”。同“汰”。字像一双手在水上洗濯的样子;上方大是声符。古籍常用于“通达”、“安定”、“美好”、“宽裕”、“极大”等义。也通“太”。有时被写做“太”。



二、天下神器


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夫物或行或随;或嘘或吹;或强或羸;或载或隳。是以圣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


解析:


统治者想要把天下百姓当做案板上的肉,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,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。


天下神器、江山社稷,不能强行为之。比如: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,天下百姓不认可。


不能够违背百姓的意愿,不能加以强力统治,不能禁锢百姓。比如:高压统治,要百姓听话,不听话就杀。


违背百姓的意愿去统治天下,就一定会失败;强力把持天下、禁锢百姓,就一定会失去天下。


因此,圣明的统治者无为,所以不会失败。无知无欲,顺其自然。


圣明的统治者不去强力禁锢百姓,所以不会失去百姓。


世人秉性不一,有的前行,有的跟从;有的慢慢吐气,有的快速呼气;有的刚强,有的羸弱;有的奋发图强,有的自甘堕落。


因此,圣明的统治者要去除自己和百姓的那种过于安乐的、奢侈的、过度的欲望。


圣人就是指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,这里指代圣明的统治者。


道德经里有一部分章节里的圣人指代的是圣明的统治者。


“将欲取天下而为之”解释成想要夺取天下取而代之, 其实也可以解释得通,但是没那么好。

收录于合集 #道德经

76个

上一篇从另外一种角度,解读道德经第30章下一篇从另外一种角度,解读道德经第28章

道德经提到的虚拟货币文档下载: PDF DOC TXT